新闻中心
站内检索
清明时节,长江潮声如泣。当我们驻足科技大楼前,凝视那块承载着“吸收消化世界先进科技,努力赶超国际一流水平”信念的巨石,仿佛仍能望见您披着晨曦穿行车间的背影——发梢沾着轧钢的铁屑,掌心摩挲着钢坯的温度,用拳拳赤子之心和永不止步的奋斗书写下中国民族钢铁工业发展的一段厚重史诗。
忘不了您铸就的钢铁脊梁。1975年的锦丰轧花厂车间里,您带领23名青年用船用柴油机改造轧钢设备,在边角料堆里铺开被褥。当第一根窗框钢轧制成功时,您把沾满冷却液的手套卷成团塞进工装口袋:“蚂蚁啃骨头,啃出的是乡镇企业的筋骨”。正是这份韧劲,让沙钢窗框钢在1988年以70%的市场占有率撑起万家灯火,更让中国钢铁工业听见了长江边的春雷。
忘不了您丈量世界的脚步。2001年莱茵河畔的寒风里,您拍板整体搬迁德国蒂森克虏伯钢厂时的手势,至今悬在我们心头。面对“买回废铁”的质疑,您用15个月完成“世纪大搬迁”,将650万吨钢板项目矗立长江之滨,不仅终结了依赖进口钢坯的历史,更让欧洲工业史记住了东方智慧。您常说:“沙钢的产线就是我们丈量梦想的尺子”。
忘不了您淬火成钢的坚守。2007年成立钢铁研究院时,您说:“5亿元不是赌注,是给百年沙钢埋下的火种”。当年轻工程师为研发失败自责,您用沙钢人特有的豪气鼓励:“当年轧废的钢能铺满锦丰镇,今天的失败就是明天的钢印”。正是这份执着,让沙钢在2017年重组东北特钢时,用“混合所有制改革样板”续写传奇,更让抚顺特钢的航空材料如今翱翔寰宇。
更忘不了您与我们同甘共苦的温情。清晨六点半,您坐在厂门口的石栏上,听锅炉工讲家长里短;重病的老伙计被送往上海抢救,您拍板:“花多少钱都治!”七十平方米的宿舍一住半生,您说:“职工过不好,我睡不踏实。”办公桌上摆满药瓶,您却依然坚持经常走进车间,把滚烫的心永远贴在轰鸣的生产线上。
此刻,5800立方米高炉吞吐着赤红铁水,GS数据中心的代码如江潮奔涌。沈主席,您看见了吗?青年技工正按照您“科技是取之不尽的资源”的理念推动技术迭代更新,00后工程师在您走过的江堤探讨全球领先的冶金工艺。您最爱的长江依然浩荡东流,而沙钢人的誓言已镌刻在每块钢坯的纹路里——
那是改革者的胆魄,从45万元起家的轧钢车间,到连续16年跻身世界500强的钢铁巨轮;
那是创新者的远见,从“亚洲第一炉”的钢花飞溅,到硅钢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核心领域;
更是守望者的情怀,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逆势突围,在生命最后时刻仍牵挂“钢铁报国”的蓝图。
2024年6月30日2时10分,长江潮水退至最低点,而您将生命永远定格成涨潮的模样。沈主席,请放心——您浇筑的钢魂早已融入民族工业的血脉:每座高炉的轰鸣都是奋进的号角,每条轧线的延伸都是传承的誓言,向后来者诉说着“钢铁报国”的永恒赤诚。